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团队在全球心血管领域顶刊《Circulation》(IF=38.6)上发表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首次基于人群比较了新型生物可降解PFO封堵器 vs 金属封堵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再次证实了新型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在封堵疗效和安全性方面非劣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并在术后24个月内完全降解吸收,为PFO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新选择。

这一研究结果为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循证支持,并为未来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背景:传统器械局限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卵圆孔是左右心房之间的一个生理性通道,约有25%的成年人卵圆孔无法自行闭合,即卵圆孔未闭(PFO)。对于存在反常栓塞且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均建议采用PFO封堵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镍钛合金封堵器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然而,镍钛合金封堵器的不可降解性令人担忧,其长期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血栓栓塞事件和感染。此外,植入镍钛合金封堵器可能阻碍未来需经房间隔通路的其他介入手术,例如射频消融术或左心耳封堵术等。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作为一项有前景的替代方案,有助于内皮化并促进形成组织屏障,避免镍钛合金封堵器的长期并发症风险,并为未来的经房间隔介入治疗提供便利。本研究旨在通过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生物可降解封堵器是否能在确保安全降解的同时,达到与镍钛合金封堵器相当的封堵成功率。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计190例PFO患者被纳入并随机分配使用可生物降解封堵器(试验组N=96)或镍钛合金封堵器(对照组N=94)。主要有效性终点为术后6个月的封堵成功率,定义为右心声学造影显示右向左分流(RLS)分级为0级或1级,预设的非劣效性界值为-10%。安全性终点在术后1、3、6、12及24个月的随访中进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律失常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不良事件记录及封堵器降解状态评估。
试验组所用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主要是由骨架(聚对二氧环己酮PDO)、阻流膜(聚乳酸PLA)、成型环和成型线组成的双盘式结构。PDO材料作为骨架可提供初期支撑刚性和弹性,而PLA材料作为阻流膜可支持组织内皮化,两者均为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研究结果
•主要疗效终点
术后6个月数据显示,试验组96例患者中的87例(90.63%)和对照组94例患者中的86例(91.49%)通过右心声学造影确认卵圆孔封堵成功。两组封堵成功率的绝对差异的 95% 置信区间下限为 -8.98%,大于预先设定的非劣效性界值-10%,证实新型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封堵成功率方面不劣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个月接受了对右向左分流(RLS)评估的随访,发现试验组中有91例患者(94.79%),对照组中有86例患者(91.49%)的RLS等级为0或1级,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810)。试验组中RLS等级为0或1级的患者数量从术后6个月的87例增加到了术后24个月的91例。
•安全性分析
在整个研究期间,包括围手术期和24个月的随访期内,两组均未出现死亡、栓塞、血栓形成、磨蚀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新型可降解封堵器降解情况
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术后6个月新型可降解封堵器在心内表现为突出的高回声区。随访至24个月,该封堵器与周围心内膜水平一致。左盘高回声区降解比例在术后1、3、6、12和24个月分别为92.59%、83.41%、64.62%、16.41%及0%;右盘分别为92.43%、83.44%、66.26%、17.37%及0%。各随访时间点,左右盘降解比例无统计学差异。到植入24个月时,代表新型可降解封堵器的高回声区在所有患者超声下均未在观察到,提示封堵器已完全降解。

TTE下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术后24个月随访期间的形态变化。
黄色箭头所示为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出院前(A)、术后1个月(B)、3个月(C)、6个月(D)、12个月(E)及24个月(F)随访时均进行了经胸超声心动图四腔心切面检查。术后24个月时,封堵器已完全降解。
▍总 结
新型生物可降解PFO封堵器在植入后24个月内可从超声心动图上消失,其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表现出色,不劣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该封堵器不仅实现了与传统金属封堵器相当的封堵效果,同时避免了金属植入物可能带来的长期并发症风险,并为未来经房间隔路径的介入治疗提供了可能性,为 PFO 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新选择。
▍讨 论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首项基于人群直接比较生物可降解PFO封堵器 vs 金属封堵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证实,新型可生物降解PFO在封堵成功率上不劣于传统镍钛合金PFO封堵器,且在安全降解过程中未出现再通现象,术后6个月(9.37%)和24个月(5.21%)时残余右向左分流(RLS)率相较金属封堵器更低。
目前,经皮介入治疗是卵圆孔未闭封堵的首选方法,但传统金属封堵器存在长期并发症风险,且可能妨碍后续经房间隔的介入操作。生物可降解封堵器有望克服这些局限,却面临着降解与内皮化速率不匹配、弹性欠佳及射线可透性等挑战。
针对这些难题,阜外团队研发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做出了多项创新。在材料上,团队采用PDO和PLA复合材料设计,以PDO作为骨架确保植入初期的刚性与弹性,同时以降解较慢的PLA作为阻流膜,在PDO降解后继续促进内皮化,从而防止过早再通并降低长期风险。在结构上,为解决可降解封堵器材料弹性不足的问题,封堵器加入了成型环和成型线的设计,以强化其双盘形态,提供足够支撑并防止移位。此外,由于该封堵器在X射线下不可见,术中需采用超声引导来实现可视化,帮助术者充分评估释放位置与形态。可降解封堵器的操作存在学习曲线,需要有金属封堵器操作的先前经验。通过适当且充分的培训,操作者定能克服学习曲线,达到良好的操作效果。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5.074609
Copyright © 2021, Scientech Medical. All rights reserved.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8238号沪ICP备2021017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