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于【门诊新视野】微信公众号,作者《门诊》杂志
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北京健康促进会联合主办、中国循环杂志协办的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CSHC 2025),于2025年4月7日正式开启为期一周的学术盛会。4月7日-9日线上会,先心版块可降解封堵系列内容连续三天6台手术直播/录播+4大CSHDC培训课程,全面覆盖PFO、ASD、VSD及PDA等先心病种,领域内众多专家参与点评讨论,模块化、系统化拆解了操作流程与技术精要,进一步深化临床对可降解封堵技术的系统理解和实践掌握。《门诊》杂志特对会上可降解新技术内容进行深度梳理,形成系列报道呈现。 本文特就可降解PFO封堵、可降解ASD封堵相关精彩学术内容进行汇总报道。
一、“实践+理论”可降解PFO封堵
实战示教: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两例单纯TTE引导下可降解PFO封堵术
左:第一例手术录播、右:第二例手术直播
第一例患者较年轻,有脑梗史,反复头痛数年,经食道发泡试验阳性,提示存在PFO。第二例患者39岁,偏头痛10余年,头颅核磁提示多发缺血灶,食道超声证实PFO,宽约2.4 mm、长约8 mm。两例患者均具备封堵指征,结合患者意愿,经术前充分检查后拟行单纯TTE引导下可降解PFO封堵,分别植入对称型24 mm*24 mm可降解PFO封堵器、对称型24 mm*24 mm可降解PFO封堵器。
体外装载可降解PFO封堵器
为减少大鞘在心房内停留时间,可提前装载封堵器。两例手术均在单纯超声指导下开展,第二例患者术中通过导管配合超声导丝法顺利过隔,第一例患者经导管导丝探查法尝试过隔未果后,改用鞘管配合导丝法。术中所采用的PannaWire超声专用导丝为两例手术的新利器,其头端呈梭型,超声很容易探测,具有较佳的指向性,既降低了过隔难度,又提升了操作安全性。对于第一例患者,经超声确认导丝头端位于卵圆窝附近后,保持鞘管头端垂直指向房间隔方向缓慢推送,待导丝头端影像消失即提示鞘管已成功贴靠卵圆窝,后在其支撑下,导丝顺利过隔,建立股静脉至左心房的导丝轨道。
完成导丝轨道建立后,置入输送鞘。封堵器经鞘顺利送入左房后,在超声引导下先释放左盘面,通过牵拉成型线使其由“灯笼状”变为“盘状”,再回撤钢缆,使左盘紧贴房间隔。待右盘面释放后牵拉成型线,若超声下观察到右盘随房间隔摆动,且双盘贴合于间隔、形态合适,即开始锁定。成型锁定后,超声下双盘面紧紧扣合在房间隔两侧,形态良好,且轻轻牵拉钢缆,双盘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依然紧贴合房间隔,判定锁定成功。
锁定后牵拉测试—左:第一例、右:第二例
术后超声—左:第一例、右:第二例
点评讨论
潘湘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在选择可降解PFO封堵器时,通常优先选用对称型封堵器,并倾向于选择中等型号。当房间隔组织较薄,且薄的范围较大,甚至存在膨出瘤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封堵器的尺寸。关于过隔,通常先尝试导管配合导丝的初探法,若通过困难,可升级为鞘管配合导丝法,但后者对术者手感的要求较高。由于鞘管相对较粗,在顶靠房间隔时,术者需精准控制力道、方向和位置。此外,需通过多切面超声实时确认鞘管头端顶靠在卵圆窝位置后,才可前送导丝。超声专用导丝的使用能够显著缩短初学者的学习曲线,并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胡海波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为降低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采取正确的方法很重要,需严格把握适应证,规范化操作也是关键所在。从本中心目前已开展的可降解PFO封堵来看,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较低,尤其在术后1年左右复查时,绝大多数患者的残余分流基本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理想。另外,封堵器锁定与否,要依据超声判定,切忌凭手感。
董靖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当前PFO介入治疗的关键挑战在于适应证的严格把握。术前经食道超声检查仍不可或缺,其是目前公认的PFO诊断金标准。此外,术中多切面超声监测对于确保可降解封堵器精准释放、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单纯TTE引导介入治疗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推广该技术的同时,需强调规范化术前评估与术中操作,以保障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陆林祥教授(上海市东方医院):单纯超声引导下可降解封堵术的操作难度并非异常复杂,通过系统培训和规范操作练习,术者可逐步掌握并顺利开展。该技术尤其适用于孕妇等特殊患者群体。针对拟行封堵术的PFO患者,本中心术前均会行经食道发泡试验,以明确气泡是源自肺静脉还是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对于那些气泡来自肺静脉的患者,会建议其进一步行肺部血管成像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异常肺血管通道;对于拒绝附加检查或经评估确认为肺源性分流的病例,将不予介入封堵,如此可有效降低术后复查发泡试验仍呈阳性的概率。
范迪堃教授(南阳市中心医院):去年我们团队在纯超声引导下,完成了南阳首例可降解PFO封堵术。随访结果令人振奋:术后3-6个月存在少量残余分流,但9-12个月复查时已完全消失。满一年随访时,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困扰其多年的头痛症状基本未再发,手术效果令患者非常满意。这不仅验证了可降解PFO封堵器的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也展现了纯超声引导技术的可靠性。
CSHDC培训教程:李世国教授——单纯TTE引导下可降解PFO封堵器植入术技术要点
可降解PFO封堵器有等边、非等边2种设计,可贴合不同形态的PFO解剖结构。在学术分享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世国教授从术前评估、选伞考量、术中操作等多维度出发,系统阐述了单纯TTE引导下可降解PFO封堵术规范化操作要领。其强调,术前需进行TEE评估,其不受肺气干扰,可清楚观察房间隔解剖结构及PFO形态大小,发现TTE易漏诊的ASA及小ASD,辅助患者筛选及封堵器型号选择。术中可采用导管直接通过法、导管配合导丝通过法或输送鞘管配合导丝通过法,建立“右股静脉-右房-PFO-左房”经股介入路径。当超声下呈“双轨征”时,表明输送鞘已达左房;当“双轨征”变为实心回声时,提示封堵器已送至鞘管顶端。可降解PFO封堵器释放时需遵循一贴、二扣、三锁、四剪、五撤的规范化“5S”步骤,锁定判断不可凭手感,一定要借助超声评估,超声下牵拉钢缆双盘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即可确认封堵器形态已完全锁定,不会再发生形变,可彻底释放。
二、“实践+理论”可降解ASD封堵
实战示教:阜外结构性心脏病团队——两例单纯TTE引导下可降解ASD封堵术
手术演示——左:第一例、右:第二例
第一例患者为10岁儿童,符合ASD介入封堵适应证,为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术前沟通中父母表达出了强烈的可降解封堵治疗的意愿。考虑到该患儿房间隔缺损边缘为软边,缺损大小约10 mm,拟植入一枚BDASD-II 20可降解ASD封堵器。
第二例患者为49岁女性,超声多切面示房间隔中部回声失落,断端回声增强,测缺口大小约5 mm,诊断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鉴于患者为过敏体质,存在金属封堵器过敏风险,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决定行可降解封堵术。考虑到缺损下后缘较薄且偏软,选择植入BDASD-II 16 mm可降解ASD封堵器,以确保双盘间足够的夹合力,并配备16 F输送鞘,以便在必要时保留器械回收的可能。
两例手术均在单纯TTE引导下进行,术中操作需格外谨慎,推送导丝、导管时务必缓慢进行。术中通过股静脉入路,在超声引导下导管配合导丝过隔后建立轨道,送入输送鞘,再经鞘送入可降解封堵器。前推钢缆释放左盘面后轻轻牵拉成型线使盘面成型,后撤钢缆与鞘管使左盘面贴合房间隔,后释放右盘面,可轻轻牵拉成型线使封堵器双盘更好的扣合于间隔上。四腔心切面提示封堵器骑跨于房间隔两侧,牵拉稳定后,锁紧成型线,在超声下明显观察到盘面贴靠紧实、形态良好。经牵拉实验及重复锁定测试后完全释放封堵器,回收成型线。术后心脏超声多切面确认封堵器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封堵效果理想。
锁定后牵拉测试—左:第一例、右:第二例
术后超声—左:第一例、右:第二例
点评讨论
胡海波教授:鉴于可降解ASD封堵器的表面积较PFO封堵器更大,其内皮化及降解所需时间相对更长,因此建议可降解ASD封堵术后抗板或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应相应延长,初步考虑维持一年半至两年的单抗治疗。未来期待多中心临床随访数据的进一步积累,以完善术后管理方案。在操作上需注意,可降解ASD封堵器的推拉力度应较PFO封堵更为谨慎,切勿用力过度,严格遵守“5S”释放步骤及“轻推轻拉”操作规范很重要。
CSHDC培训教程:董靖教授——单纯TTE引导下可降解ASD封堵器植入术操作技巧
可降解ASD封堵器于2024年获批上市,I型配置5个铂金显影环增强可视化,II型采用全降解设计。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董靖教授在分享单纯TTE引导下可降解ASD封堵术操作要点时强调,选伞需综合考虑缺损大小、缺损位置、封堵器是否可以顺利展开(房间隔长度、左右心房长度)等因素。若存在软缘,选伞参考直径应为软缘直径+缺损直径。术前超声评估时,应从四腔心切面、大动脉短轴、剑突下双房心切面等多角度测量房间隔总长、缺损大小及缺损边缘距房室瓣、主动脉、上下腔静脉的距离。谈及可降解ASD封堵术标准化操作规范,董教授详细介绍了“5S+3推3拉2测试”步骤法,“3推3拉”用于确保封堵器成型与锁定,“2测试”则指锁定前和释放前验证封堵器位置形态稳定性。后通过三例单纯TTE引导可降解ASD封堵病例的分享,董教授帮助与会者更好理解了超声引导下的封堵要点,并总结指出,相较于TEE,TTE引导更安全、成本更低,术前及术中充分的超声评估、规范化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点评讨论
潘湘斌教授:全球首创“无放射线经皮介入技术”现已发展成为一套成熟的方法学体系,其临床应用范围已从先心病拓展至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左心耳封堵、经导管二尖瓣置换及房颤射频消融等介入领域。目前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在国内广泛开展,更在联合国的支持下向全球推广。该技术具有“不开胸、无放射线、不全身麻醉”等优势,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更安全、更易于接受、更经济的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期待更多临床医生的加入。
总结
第六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大会
MemoSorb®可降解系列封堵器作为中国原创成果的推出,凝聚了我国科研团队十余年如一日的前沿探索与临床实践智慧,不仅填补了国际可降解封堵技术领域的空白,更开创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医疗器械“可降解化”的创新范式。在“长期主义”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可降解封堵技术已从落地,逐步走向成熟。随着该技术体系全国临床应用普及与海外“一带一路”国家的拓展应用,已累计造福超六千余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
在本届结构心大会上,这一技术发展成果得到了多维度的集中呈现;临床专家通过手术直播演示、专题研讨与CSHDC培训课程相结合的形式,系统阐释了可降解封堵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标准化操作范式,并结合实践经验分享了关键操作技巧。这不仅是对规范化手术操作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深度淬炼,更为广大介入医师搭建了从技术入门到精进的完整成长路径。展望未来,唯有坚持创新与规范推广双轮驱动,方能使可降解封堵技术真正释放长期价值,最终惠及中国乃至全球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群体。
Copyright © 2021, Scientech Medical. All rights reserved.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8238号沪ICP备202101743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沪)-非经营性-2021-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