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于【门诊新视野】微信公众号,作者《门诊》杂志
2025年3月20日-23日,第26届南方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于广州隆重举办期间,可降解封堵技术作为近年来介入领域创新热点话题,成为大会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会上,多位临床专家分享可降解封堵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实践经验,并公布最新应用进展及随访结果,不仅为临床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信心,也为新技术的安全落地和广泛普及提供了有力证据和方向,让更多结构性心脏病患者能够切实从创新成果中受益。
蒋世良教授: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发展回顾与展望
SCC 2025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世良教授回顾我国先心病介入治疗至今已走过的45年历程,指出对室缺、房缺及卵圆孔未闭,可降解封堵技术已逐步得到应用,相关器械获批上市。伴随上市后临床应用的推广普及,手术例数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全球可降解植入累计超6000例)的同时,相关的指南、专家共识也已在编撰中,构建并完善标准化、规范化技术体系,助力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领域高质量发展,以满足更高的临床需求,造福广大患者。
潘湘斌教授:绿色结构心——介入治疗的中国创新之路
SCC 2025
由于可降解材料在放射线下不显影,而在超声下清晰可见,超声引导技术至关重要。
成人先心病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潘湘斌教授带来原创超声引导技术体系的介绍,指出该技术体系贯穿可降解封堵器“研发攻坚-临床研究-临床应用”全链,原创纯超声引导与全球首款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联合应用,为全球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目前VSD、ASD、PFO封堵器已获批上市,LAA、PDA封堵器进入临床研究。新器械序列的开启,在先心病介入领域实现了对欧美金属封堵器的“弯道超车”。
王琦光教授:可降解ASD介入治疗的操作技巧与临床应用
SCC 2025
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琦光教授在成人先心病论坛中指出,房缺是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既往介入治疗数量位居先心病首位,近年来成为仅次于PFO的第二位。可降解封堵器的上市为介入操作规范化提出了新要求,可降解封堵选伞方面,需要结合术前超声评估,确保封堵器选伞合适,保证封堵器贴合稳定;相应的传送鞘管选择要和封堵器尺寸匹配,大于20mm封堵器选择16F鞘管;封堵释放过程与金属封堵器类似,可降解需注意“贴、扣、锁、剪、撤”的五个要点;需要注意专利降落伞式成型设计在锁定时的手感,实现稳定夹持房间隔;围绕可降解ASD封堵治疗全流程管理,王琦光教授则总结了另一个“5S”原则。
王琦光教授所总结的“5S”全流程管理原则
北部战区总医院于去年9月应用MemoSorb®封堵器为一位40岁女性进行封堵。缺损大小6mm,选择14mm封堵器及14F鞘。术后3个月随访封堵效果满意,且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
沈群山教授:全降解封堵器真实世界的临床应用探索
SCC 2025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自2023年7月开展可降解封堵业务,截至目前已完成植入29例全降解室缺封堵器,儿童患者与成人患者比例为24:5,男女比例为16:13。解剖分型方面,绝大多数为膜周部室缺,包含膜部瘤、长隧道、靠近瓣膜的复杂病例11例。术后1个月和3、6、12个月随访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固,2例术后残余分流在术后12个月内消失,其余患者暂无新发残余分流及新发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沈群山教授强调全降解封堵器植入的操作步骤与常规经皮室缺介入手术基本相似,但与超声的配合至关重要。面对输送鞘偏大导致压鞘困难的问题,可先压导丝,再顺鞘心和外鞘将输送鞘压到左心室。输送鞘内预充造影剂能解决一定的可视化问题,缩短手术时间。
秦永文教授:可降解封堵器械的研制进展与临床应用
SCC 2025
上海长海医院秦永文教授全面介绍了三款已上市的PFO、ASD、VSD封堵器。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封堵器吸收与组织再生同步,充分内皮化后最终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多中心RCT研究结果积极,外科植入VSD封堵器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及III度传导阻滞,PFO、ASD封堵器植入成功率均不劣于金属封堵器。上市后的真实世界表现则再一次验证了可降解封堵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可降解左心耳封堵器则处于上市前临床研究阶段,6个月随访资料显示封堵器正处于降解吸收过程,有效避免晚期的心包填塞及感染问题。期待研究结果的公布,推动可降解左心耳封堵器早日面市,使更全面的可降解技术服务于更多结构心病种。
小儿心脏病学论坛:聚焦可降解封堵器上市后在儿童先心病中的真实世界应用
SCC 2025
全降解系列封堵器上市后,湖南省儿童医院陈智教授团队自2023年5月起开展了单中心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以探索可降解封堵器在儿童先心病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降解状态和速率。封堵手术中严格依照“5S”操作法,确保封堵器稳定性,并在术后随访复查心超与心电图。研究的主要终点设置为术后即刻封堵成功率、残余分流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次要终点为量化的封堵器体积残留率。
目前该研究还在入组中,主要结果尚未出炉,随访仍在持续进行中。但现有结果显示可降解封堵器在封堵成功率、降低心律失常风险,心脏功能恢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由于个体差异,预测全降解封堵器需要12-24.1个月完成完全降解。
陈智教授还分享了5例可降解封堵案例。其中一例4岁3月患儿,膜周部室缺可降解封堵,术后第1、3、6个月复查发现主动脉瓣反流,但在10、15个月长期随访反流消失,心功能正常。另有一例16岁女中学生,因头痛接受PFO封堵治疗,术后即刻未见残余分流,随访显示内皮化完全,患儿头痛症状显著改善,术后1年复查超声,未见封堵器回声,提示降解完全,该名学生更是在康复后,参加全国性游泳锦标赛并取得名次。
深圳市儿童医院从2024年9月30日至今,共完成各类可降解封堵器植入22例,覆盖VSD、ASD、PFO,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李博宁教授分享了多例各类先心病封堵手术,得到了可降解封堵器术后即刻封堵成功率不逊于金属封堵器,且残余分流率更低的手术体会。同时他也指出,基于可降解封堵器材料优势,遵循“5S”操作规范,锁定释放后,盘面更平整,紧密贴合房间隔,更利于内皮化,保证有效封堵。可降解技术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介入治疗开辟了崭新方向,但仍存在儿童适应证、材料学性能限制及鞘管尺寸过大的挑战,需要器械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可降解技术的培训与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推广,才能使“介入无植入”惠及更多患儿与家属。
刘江教授:可降解PFO封堵器应用典型病例分享
SCC 2025
刘江教授代童金英教授分享了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完成的一例PFO可降解封堵手术。患者30岁女性,主诉为“反复头痛1年加重1天”,期间口服布洛芬等多种止痛药物头痛症状无明显缓解。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和多普勒发泡试验发现卵圆孔未闭,宽度2.4毫米。多学科会诊后,认为患者符合PFO封堵术适应证,结合患者金属过敏史,选择植入可降解封堵器。术中手术团队严格按照规范化流程操作,选择了较粗的输送鞘管,将封堵器精准送至指定位置,反复确认后成型锁定,封堵效果满意,即刻超声未见残余分流。术后随访患者表示头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明显改善。手术团队总结经验,认为注意选择更粗的输送鞘、减少送鞘摩擦以及准确判断封堵器位置等细节,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总结
SCC 2025
大会期间,众多专家交流研讨、技术切磋,全景展现了可降解技术从理论突破到临床落地、应用普及的跨越式发展,也恳切地提出了目前可降解封堵器存在的学习曲线较长、超声技术要求高等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介入治疗的“可降解化”并不能一步到位,需要立足于患者、术者的需求,持续创新突破并将成果落于实处,才能真正实现持久、长远的发展。
目前,由我国科研团队自主研制的三款生物可降解封堵器MemoSorb®已成功上市并安全应用于临床,标志着中国原研、全球首创的可降解封堵技术体系初具雏形。积极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结果鼓舞人心,为临床可降解封堵技术的普及下沉增添了信心与底气。期待新技术、新器械的不断优化,以更卓越的性能、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为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期待更多临床专家能够投身于可降解封堵术的规范化培训事业,将这一前沿技术精准、高效地推广至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出一批批熟练掌握该技术的专业人才,进一步确保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终造福患者,为全中国、乃至全球的心血管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Copyright © 2021, Scientech Medical. All rights reserved.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8238号沪ICP备202101743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沪)-非经营性-2021-0163